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法)保羅·艾呂雅寫的 大地藍得像一只橙子:保羅·艾呂雅詩選 和目宿媒體黃亞歷的 【日曜日式散步者】電影典藏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超現實主義(1924~) - 非池中藝術網也說明:超現實主義 受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影響,從主觀唯心主義出發,認為淺意識的領域、夢境、幻覺、本能都是創作的泉源,否定文學藝術反映現實生活的基本規律,反對美術上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南海 和目宿媒體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周志煌所指導 黃沛晴的 滌罪之行:《聊齋志異》與《神曲:地獄篇》的「冥界刑罰」書寫比較 (2021),提出超現實主義文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冥界刑罰、身心論述、滌罪、比較文本。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趙衛民所指導 蘇志明的 現代詩中的前衛歷程與軌跡—以1930至1960年代台灣超現實主義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台灣超現實論述、林亨泰、風車詩社、創世紀詩社、楊熾昌的重點而找出了 超現實主義文學的解答。

最後網站主知.超現實.現代派運動:臺灣,1956-1969 | NTU Scholars則補充:主知、現實、超現實:超現實主義在戰前台灣的實踐國立政治大學 林巾力; Lin, Chin-Li · 尉天驄與臺灣現代主義文學運動國立政治大學 廖任彰; Liao, Jen Chang.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超現實主義文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大地藍得像一只橙子:保羅·艾呂雅詩選

為了解決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問題,作者(法)保羅·艾呂雅 這樣論述:

《大地藍得像一只橙子》選譯自校勘精良的1968年七星文庫版《艾呂雅全集》兩卷本,從1913年發表的第一部詩集直到1951年發表的最后一部詩集,涵蓋了詩人一生中發表的大部分詩集,最后還收入詩人未入集的零散詩篇,整體上構成了對艾呂雅詩歌比較全面的了解。艾呂雅的詩歌以愛的真實,孤獨,愛的狂熱和消逝為主題。透過他一生愛過的四位女性,他不斷地歌唱愛的喜悅。他熱愛抒情,熱愛語詞,對他來說,「萬有尋找它們的回聲、理性、相似物、對立面和隨處的生成。而這生成是無限的」。艾呂雅以所有人的名義寫作並且希望進入每個人的內心。保羅•艾呂雅(Paul Éluard,1895-1952),法國著名超現實主義詩人。1911年

開始寫詩。受第1次世界大戰的沖擊,1919年與布勒東、阿拉貢等人創辦《文學》雜志,開始超現實主義實驗。1920年參加達達主義團體。1924年發起規模浩大的超現實主義文學運動。1938年,由於分歧退出超現實主義陣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參加反法西斯斗爭,創作的《自由》一詩廣為流傳。艾呂雅的詩明朗夢幻,質朴自然,充滿生活氣息,流露出人的真情實感。潘博,浙江大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專注於現當代法文詩的研究和翻譯,譯有《大天使昂熱麗克及其他詩》。 最初的詩瘋子說話消音器心愛的女人我最后的詩責任他們消失在寂靜里在陰影里極度劇烈地笑的軍隊有全部船只的大海我們睡吧士兵們離開戴面

具的士兵們勞作一切動物和它們的人,人和他們的動物動物笑馬母牛之一豬母雞之一鳥狗之一貓蜘蛛模特兒有用的人羽毛狗之二吃潮濕爪子母牛之二逃母雞之二為了活在這里,十一首俳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生活的諸種必要性和夢想的諸種后果工人心由明而暗的浴女討價還價熾烈重復集生活內部為了不死而死戀人建造游戲真理的棵痛苦的首都逃逸的魔鬼巴勃羅·畢加索保羅·克利喬治·布拉克胡安·米羅愛情,詩即時的生活簡單豐裕的雙眼自然的水流打開的書(一),1938—1940打開的書(二),1939—1941詩與真痛苦的武器與德國人的約會在1944年4月:巴黎仍在呼吸!不間斷的詩政治詩希臘,我理性的玫瑰鳳凰找回的詩、請予刊登

超現實主義文學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直子的心及其變奏──駱以軍〉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5/02/%E3%80%8C%E7%9B%B4%E5%AD%90%E7%9A%84%E5%BF%83%E3%80%8D%E5%8F%8A%E5%85%B6%E8%AE%8A%E5%A5%8F%E2%94%80%E2%94%80%E9%A7%B1%E4%BB%A5%E8%BB%8D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駱以軍 #華文小說 #文學
─────
上一集我們談論了駱以軍的小說特色:他常常在一篇小說中雜揉了看似並不相關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卻在核心有著深層的聯繫。
他的主題往往關乎生命中「最根本的原因」──所謂「真相」,所謂「直子的心」,那些「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是什麼」。
他善於叩問生命中那些無解、待解的問題。

而接下來我們要討論的,是駱以軍2001年出版的小說《遣悲懷》,其中一篇名為「發光的房間」的章節。
故事情節如下:主角「我」是個高中男校學生,成績差,外貌亦不突出,除了羨慕高大帥氣的同學在女人堆中吃得開之外,唯一的慰藉只能是在學校樓梯間偷窺對街老公寓裡的「裸體家庭劇場」。
這家庭劇場甚是奇異,是個室內天體營,成員在家一律不穿衣服。
所謂不穿衣服,還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爸爸、媽媽、姊姊、弟弟四人皆全裸上陣。

這很奇怪對吧?然而時日遷延,共同窺看的同學們看膩了天體秀一一離去,只剩下主角「我」依舊癡迷地留守閣樓。
「我」為何留在那裡?除了想看裸體之外,應該也有「想知道為什麼他們都不穿衣服」的成分吧。
但當然,再一段時間之後,終於連「我」也離開了。
許多年後,「我」再次回憶,當時究竟為何就此離開了那座陰暗的閣樓,那霧濛濛的、窺看的窗洞?
扣下那「最後的離棄」之扳機的,究竟是什麼?
「我」想起原來有一天,「我」居然看見了家庭中的弟弟,一個人在踢毽子。故事如此述寫:

我心裡想:這不是真的吧?男孩專注盯著那枚染得嫣紅豔藍的羽毛毽。所以他的兩手像企鵝行走時退化羽翼擺放的位置。他的頸子甚至隨著右腳抬起踢接毽子的韻律一伸一縮。......且因為他為了和那枚他追逐踢上踢下的毽子之間保持著一種重心的恆定,他整個人在那個房間裡,其實像是慢速舞蹈般地旋轉著。所以從我那個位置看過去,在那白日天光未退而集中景象難以聚焦的框格裡,一會兒你看到一只青白青白的光屁股蛋;一會兒你又看到在他抬腿接毽子的空隙裡,他那團尚完全沒長毛的男孩小卵囊,像塊贅肉那樣一左一右搖晃飛揚。

小說結束。是不是覺得既荒謬、又寂寞、又好笑呢?
這篇小說題名為〈發光的房間〉──是否讓你直接聯想到前兩集裡提到的「直子的心」呢?
那個在電動遊戲畫面冰涼冷光裡,「道路十六」裡沒有入口,無法進入的一寸方格。那「最後的格子」。
然而〈發光的房間〉的窺看者「我」,隨著漫漫長日,在所有痛苦的臆想之後,不知為何,在某天,透過閣樓窗洞,突然魔幻地、超現實地看見了老公寓裡那樣的畫面──
一個小男孩,那裸體家庭的弟弟,在發光的房間裡踢著毽子──那最後的「景觀」終究如此可笑、荒謬,令人無言以對。

伊格言分析,駱以軍在此組織的意象極其精準──
男孩踢毽子的持續旋轉象徵著生命的徒勞與重複;而所謂「贅肉」(一塊無用的、多餘的身體)同樣指向某種虛無與廢棄。
整個畫面的青白色晦暗光度則隱喻了生命實相之冰冷,荒涼且不忍卒睹。
那意象既精準又奇特,正確展示著主題,使生命的「真相」遂如曠野暴雪般瞬時洶湧襲至。
那是生命最後的虛無與困惑,就像〈降生十二星座〉說的,「那像一大箱倒翻的傀儡木偶箱後面的動機究竟是什麼」──舉世孤寒,而我們無處容身......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滌罪之行:《聊齋志異》與《神曲:地獄篇》的「冥界刑罰」書寫比較

為了解決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問題,作者黃沛晴 這樣論述:

本論文係以「冥界刑罰書寫」作為主題的比較研究。比較文本的主體,為清康熙年間(17世紀)志怪小說《聊齋志異》當中,涉及冥界「內」刑罰的23個篇章,與義大利14世紀詩作《神曲》的〈地獄篇〉。論文首先對於兩文本產生的年代:明末清初與中世紀進行創作背景的爬梳,繼而藉由三個核心面向—敘述情節、人物形象及身心論述,對文本的冥刑書寫內容進行比較。就情節展現的敘事特徵分析可知,兩文本因為時間觀點的差異,分別呈現「直線因果」和「果報復返」的冥刑,受刑的場所設計,也因為空間意識的文化差異,而有「宗教寓言型」與「仿造人間世」的區別;敘述人稱的選用上,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以第一

人稱吟詠長詩,蒲松齡(1640-1715)則以第三人稱敘事表之,兩人皆有其紀實意圖。在人物形象的並比中,可以看出兩人對於入冥的引路者與他者形象,因敘事重心不同,而有所別;其人物的外貌與心靈,也呈現出所屬宗教文化的特質,最突出的差異在於冥刑的主事者:《聊齋》裡的閻王,具有類人化的性格,〈地獄篇〉的冥王,則是須受冥罰的惡人;同時,人物的身心,也充分表現出兩個作者對於善惡與美醜的繫連設定。在與「身、心」相關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兩文本的冥刑書寫,皆提出報應之刑的必然存在,對於犯人身體施加變形或獸化的刑罰,雖有細節上的差異,但皆將此做為冥刑的重要手段;施刑於身,亦是對個體自由限制的隱喻,此限制的施壓者,對

蒲氏與但丁來說,分別是當時的官府與教會,兩者作為當時人們所屬社會的權力指標,也可說是群性身體的象徵,在許多層面,這副身軀及心理,都已嚴重地腐敗,極需重建,而再造的基礎,在於每一個體是否能夠意識到滌罪的必要性,冥刑書寫,便是使讀者意識此題的目的性寫作。透過東、西方的文本比較研究,深化對於個別文本冥刑內容的理解,進一步釐清罪惡、刑罰與滌罪概念在文本內的含意,即為本論文研究要點。

【日曜日式散步者】電影典藏版

為了解決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問題,作者目宿媒體黃亞歷 這樣論述:

  ★第53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首獎、台北電影獎最佳編劇、最佳聲音設計雙料大獎   ★影壇、文壇同聲讚譽,資深影人李幼鸚鵡鵪鶉評為「千年一歎」之作   ★英國權威電影月刊《視與聽》影評人票選為2016年度前200大影片   ★影評人Nick Bradshaw於2015年哥本哈根影展給予五顆星滿分評價   1930 年代,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近四十年後,進入了更穩定的同化階段。   於此一時期,台灣出現了最早引介超現實主義的文學詩人團體——風車詩社(Le Moulin)。   風車詩社反映了二十世紀從西方(尤其是法國)到日本,再傳遞至台灣的文化移動路徑,折射出西方現代

主義進入亞洲之後,文藝創作者面對自身土地及回應世界的方式與態度。   現代主義文學的前衛浪潮,為年輕的台灣詩人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   異文化的接收究竟是一種純粹的想像,或是從紮根的土壤上所混合出的全新植種?   生活在殖民地上的現代文學創作者,透過詩觀的論述及文學創作,留下了什麼問題供後人反思?   《日曜日式散步者》電影典藏版共包含電影藍光版與DVD版兩種觀影規格,與《風車追憶紀念專冊》一冊。藍光版影碟將聲音規格提升至DTS7.1環繞聲,重現戲院觀影般的聲音層次與細膩度,是台灣影音出版品的一大創舉。《風車追憶紀念專冊》以「紀念」為核心概念,收錄了十三篇專文,前十篇是風車詩社家屬對於已逝

詩人們的追憶與懷念,透過家屬過往與風車詩人相處的種種回望,逐步拼湊出誠摯動人的家族記憶與珍貴萬分的時代樣貌;末三篇文章則從文壇及學界觀點,回顧風車詩社在台灣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包含創世紀詩人瘂弦、作家向陽、呂興昌教授的訪談與評論,無論對於1930年代的文學或歷史全貌,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紀錄。   本商品內含:   ◆電影藍光版1部   ◆電影DVD版1部   ◆《風車追憶》紀念專冊1本   光碟基本資訊:   ◆類別:藍光/DVD   ◆級別:保護級   ◆區碼:A區/3區   ◆螢幕比例:16:9   ◆字幕:繁體中文、英文、日文   ◆語言發音:日文、台語   ◆影音格式:DTS7.1

  【參展紀錄】   2016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2016金馬獎「最佳音效」入圍   2016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首獎   2016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華人紀錄片獎」、「作者觀點獎」入圍   2016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最佳聲音設計」   2016南方影展「南方獎」首獎   2016鹿特丹國際影展「未來之光」單元   2015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影展DOX:AWARD主競賽   2016全州國際電影節「視界大觀:光譜」單元   2016布宜諾斯艾利斯影展「前衛類型」競賽單元   2016馬德里國際電影節「先驅競賽」單元   2016利馬獨立國際電影節「國際

競賽」單元   2016海參威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單元   2016美國溫泉城紀錄片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   2016聖地牙哥亞洲電影節「臺灣電影櫥窗」   2016嘉義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編造的真實」單元   2017論文式電影節   2017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   各界佳評   王文興(文學家)   呂興昌(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李幼鸚鵡鵪鶉(影評人)   林木材(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花亦芬(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柳書琴(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孫松榮(電影學者)   郭力昕(影像評論者)   許鞍華(電影導演)   張小虹(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明川(電影導演)   焦元溥(樂評人)   聞天祥(影評人)   楊 翠(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蔣伯欣(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助理教授)   龔卓軍(藝評人)   ──共同推薦   ◆2015年亞洲最佳紀錄片之一! ——義大利都靈影展策展人Matteo Boscarol   ◆迷人、大膽的嘗試 ——Carmen Gray,澳洲電影藝術評論線上雜誌《電影感官》   ◆一絲不苟、嘆為觀止 ——Daniel Kasman,美國影評人   ◆「以詩化的形式,呈現台灣歷史斷裂的錯置與悲愴。既是鏡頭美學的風格展演,也是人世滄桑的溫柔呈現。形式與內容彼此加乘,《日曜日式散步者》實驗了紀錄片的

無限可能。」——2016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首獎」得獎理由   ◆「忠於時代背景的音樂與音效為敘事定錨,片中運用自如的使用聲音符號——創作者成功地重建了那個靈光尚未消逝的世界。」——2016台北電影節「最佳音效」得獎理由   ◆《日曜日式散步者》是2016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電影節(BAFICI)中最大的驚喜之一,是悲傷的文人輓歌!——Rodrigo Bedoya,阿根廷影評人   ◆一部已臻成熟完美的作品。它的複雜與高度詩意,值得我再看一次!——Jarvier H. Estrada,西班牙影評人   ◆用務實的田野工夫丶非現實的影像丶招回台灣上世紀30年代超現實主義文學的靈魂!

—— 呂興昌(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   ◆天空,是燕子揮灑的畫布、舞蹈的場域;電影,是黃亞歷稀世才華穿梭遊走文學、哲學、美術、攝影、剪輯、史學的投射。—— 李幼鸚鵡鵪鶉(影評人)   ◆獨特風格與形式手法可堪稱影史罕見,再現了時代的視覺經驗與詩人的精神圖像,不只叩問紀錄片裡的「真實」準則,也拉寬了我們對紀錄片的既有想像。——林木材(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   ◆這群詩人的心靈與想像,既不被殖民,也不自我隔絕於廣闊的世界之外。這是世界的台灣,普世的人。——花亦芬(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黃亞歷再現了東亞化的現代主義與殖民地台灣碰撞迸發之詩歌新領土。——柳書琴(清華大學臺灣文

學研究所教授)   ◆一部從時間灰燼中死而復生,重啟風車詩社記憶及其歷史之殤的當代影像藝術傑作。  ——孫松榮(電影學者)   ◆將台灣的紀錄片與電影藝術,帶到一個新的經驗與境界裡。導演將聲音、影像、詩作,與文化、歷史、政治熔為一爐,罕見地編織出如此跌宕有緻的影音字畫交響史詩。——郭力昕(影像評論者)   ◆這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具影像風格的紀錄片。——張小虹(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日曜日式散步者》宛如琢磨精美的鑽石。既可典藏於美術館,也能掛在胸口,成為你永恆的心頭好。 —— 焦元溥(樂評人) 作者簡介 導演 / 黃亞歷   台灣獨立製片工作者,關注於影像、聲音的聯繫與延

伸性。近年來投身於製作台灣早期相關主題之紀錄片,希望透過歷史的梳理和檢視,探索紀錄片真實的詮釋可能,並反思台灣與亞洲、世界之間的關係。首部紀錄長片為《日曜日式散步者》。   藍光 / DVD光碟 《日曜日式散步者》LE MOULIN 導演|黃亞歷 片長| 162分鐘 《風車追憶》紀念專冊 回溯|水蔭萍(楊熾昌) 遙望烏臺境慈顏|楊芬瑛 含淚的召喚——從水蔭萍的〈回溯〉一文談起|楊蒼嵐 風車詩人李張瑞,是阮e大兄|李彩蘭 抹不去的記憶與思念|李櫻 父親李張瑞|李純真 難以拾起的回憶|李蕙婷 劃過夜空的流星|林慶文 我的時光隧道|林伸治 哪堪回首|張絢 緬懷熾昌先生|呂興昌 薔薇與砲火:楊熾

昌的書寫人生|向陽 關於《寶刀集》的回憶及其他|電話訪問瘂弦先生——瘂弦(陳允元訪談)   風車詩人李張瑞,是阮e大兄 李彩蘭(李張瑞先生之三妹)口述張麗麗(李張瑞先生外甥女)撰寫 文青ê大兄 自有記憶以來,阮ê大兄李張瑞即是個雅好文學、喜愛寫作的文青。常聽阮ê父親李春玉提及,1911年出生於台南關廟的大兄自小喜愛讀書,雙葉小學校第一名畢業獲頒「有栖川宮」獎。南二中時代初嘗試創作詩文。記得大兄詩文常被報社刊登,「恁阿哥閣得獎嘍,此擺賞五元哦」父親逢人便說。少女時代ê阮深深以這位長我15歲的大兄為榮。 驛頭送行ê大兄 好遙遠卻是如此深刻,今年90歲ê阮,從不曾忘記85年前在大湖驛頭為大兄送

行的畫面。阮5歲時,得知大兄將入日本東京農業大學就讀。孝順父母又疼愛弟妹ê大兄即將遠行,全家籠罩在不捨的氛圍中。這天大兄將坐火車到基隆搭船,連綁小腳ê阿嬤都來到大湖驛頭送行。火車入站,阮攑頭看見阿母咧流目屎,阮嘛隨咧流目屎。嗚——火車起行,大兄從車窗回頭向阮揮手,淚眼模糊中大兄ê身影隨著火車的駛離愈縮愈小,終至消失在視野之外。 暑假返鄉ê大兄 大兄到東京後,每月固定一封家書,這是身為長子的他對家人責任與愛的承諾。阮一直咧等放暑假,終於等到大兄回家了,他送二兄永明一條圍巾,被二兄終生珍藏。大兄還帶回一籃香甜ê水蜜桃,全家圍攏開心享用,大兄爽朗ê超大笑聲再度在日式宿舍的家中響起。 喜愛閱讀ê大兄 

大兄ê柳枝行李裝滿從日本帶回的書。他總是手不釋卷,浸潤在書中世界。12歲ê三兄永順對那箱書感到好奇,偷偷抽出一本《ささやき》(囁囁集)來看,發現其中有大兄在日本以筆名「寂星」所創作ê詩文,心中暗自佩服。喜愛閱讀及寫作ê大兄是弟妹們的楷模,影響阮一世人。諷刺的是,喜愛閱讀竟也在日後改朝換代時為大兄種下寃死的禍根。 戀戀文學ê大兄 家中出現爭論聲,大兄想放棄讀農,轉攻文學!「閣賰二三冬就可以畢業,為什麼欲轉文科」、「伊講文學才是伊真正ê興趣」、「讀文科出來,能找什麼工作」、「伊若是按呢堅持,阮就不再寄學費互伊」。父親希望大兄農大畢業後能步其後塵任職車路墘製糖會社(今仁德糖廠)。父親顧慮現實問題態度

堅決,大兄卻苦苦愛戀文學……這道題無解。大兄返鄉了,做囝仔ê阮不知大人世界,只知歡喜迎接大兄返家。

現代詩中的前衛歷程與軌跡—以1930至1960年代台灣超現實主義為例

為了解決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問題,作者蘇志明 這樣論述:

論文提要內容: 「超現實主義」現代詩之於台灣文學發展歷程具有不可旁落的存在性與歷史淵源,本文將透過戰前超現實敘事源起與戰後超現實敘事必然,所共同築起之「超現實主義」在台灣,關係著新詩如何走向現代詩因革變遷的時代意義,亦是建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楊熾昌等創立的「風車詩社」,以「對台灣詩壇鼓吹新風」修正台灣「新文學運動」標榜寫實主義單一格式化為職志,所展開一連串隱喻於前衛詩論的文學創作期待,以及在現代詩場域的建構過程中,歷經對於現代主義的理解加以相對應於時空背景的更迭,從「新民族詩型」而至「超現實」所衍生出來不同文學視野的「創世紀詩社」。 本文關注於「台灣超現實論述」之緣起與語言運用的

轉換有前後對應的聯繫關係,建構背後或有(台灣文學論述與文藝政策)雙重連動壓力,呈現出以國族論述為後盾的現代性,與個人化偏離系統的現代主義發生了似無法彌合的裂縫。然而,並不影響詩學的現代化發展,且將隨著時代變遷循環往復於時代對應之必然,不惑於「台灣文學論述」千篇一律的偏頗現象。藉由三十年代楊熾昌與四十年代「銀鈴會」林亨泰等詩人,即光復前的前衛性實驗推衍至光復後現代詩運動的主要銜接者。「超現實主義」思潮的核心思想,以客觀性探求超現實主義是如何對於台灣文壇的實質影響。依循幾個相關的議題來進行察考與論述,且將依如下之所示:「風車」、「銀鈴會」、「超現實主義」、《現代詩》、『現代派』、《創世紀》探究這潮

流軌跡,以求客觀真� �。 文學創作的閱讀觀察不能簡化,這會形成文本論述的偏差,而忽略創作者整體性的創作歷程的檢視,因此「超現實主義」是以何種形式呈現在台灣,對於台灣「超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與既存的「寫實主義」文學之間是如何並行而非取代,其所形成的關鍵性影響與全然一新的文藝思潮,為本文所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