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方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線上看、影評和彩蛋懶人包

琵琶演奏方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窈慈寫的 彈音論樂:聆聽律動的音符【修訂版】 和日本の仏とお寺研究会的 日本的佛像與寺院(插畫版完全指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怎樣去掌握琵琶的快速彈挑? - peshmccoilb的部落格也說明:所以說,琵琶快速彈挑技巧不僅是琵琶演奏中最重要的技法,同時也是琵琶演奏中最難以掌握的重要技巧之一。 那麼。演奏者如何掌握和提高琵琶快速彈挑的技巧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銳文創 和遠足文化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民族音樂研究所 賴秀綢所指導 劉又慈的 《敦煌琵琶譜》素材運用與詮釋分析-以琵琶曲《高窟餘韻》為例 (2020),提出琵琶演奏方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敦煌藝術、莫高窟、敦煌曲譜、高窟餘韻。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音樂學系 柯芳隆所指導 劉欣宜的 從我的作品談琵琶音樂的創作 (2006),提出因為有 作曲、琵琶、音樂的重點而找出了 琵琶演奏方式的解答。

最後網站琵琶演奏技巧在乐曲演奏中的重要性探讨-北方音乐2019年23期則補充:音乐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琵琶便是其中的一种,只有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且掌握足够丰富的技巧,才能使演奏作品达到更好的效果,使其中的内涵更加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听众。当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琵琶演奏方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彈音論樂:聆聽律動的音符【修訂版】

為了解決琵琶演奏方式的問題,作者張窈慈 這樣論述:

  經典曲目,全新詮釋!   曲調柔和,旋律寧靜溫潤的〈搖籃曲〉   聽來別具陰影與朦朧效果的〈月光〉   表現形式多元,故事美麗動人的〈梁山伯與祝英台〉   呈現胡漢關係,悲愁怨嘆的〈王昭君〉   日治時期台灣人心聲的作品代表〈望春風〉   新月派現代詩人的〈再別康橋〉   〈童年的回憶〉、動畫、音樂……   本書分為六個篇章:第一,西洋音樂小品;第二,西洋音樂歌劇;第三,中國音樂名曲;第四,台灣歌謠名曲;第五,新詩合唱名曲;第六,我的音樂論評。作者從曲式分析、歌辭賞析、音樂欣賞與音樂論評四方面點評賞析,考究樂曲的出處淵源、創作理念、流傳面向及論評唐代樂府詩所改編的清唱

劇和台灣新編的童話故事音樂劇,引領讀者進入音樂與文學的深度交流之中。不同作曲家的同名樂曲有何差異的表現方式?同一首樂曲透過不同的表演形式又呈現什麼樣的面貌?隨著本書,一起感受音符的律動! 本書特色   ★無論您是一位有音樂基礎或無音樂基礎的人,都可以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享受音樂帶來的美好,並啟發您對音樂的興趣。   ★本書針對西洋、中國、台灣等樂曲賞析,透過細膩的文字讓讀者與作者一起進入聆聽音樂的世界中。 各界推薦人   李時銘(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蔡振念(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李美燕(國立屏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琵琶演奏方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林海 #琵琶語 #二胡
林海-琵琶語 二胡版 by 永安
Lin Hai - What the Pipa Says (Erhu Cover by YungAn)

林海從小就喜愛音樂,在他4歲時開始學習鋼琴,6歲時候即開始創作自己的曲目,一年後登台演出,並受關注。9歲時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與上海音樂學院附屬小學。在1988年在中央音樂學院就讀,1989年參加美國范.克萊本(VAN CLIBURN)國際鋼琴大賽,並進入前十名。1992年獲得中央音樂學院本科學士學位,與台灣音樂人范宗沛成立MUSIC GATE音樂工作室,之後在台灣風潮音樂唱片公司發展。

林海先後出了十數張個人專輯,並給大量的電視劇、電影做原聲音樂,如《大明宮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獲得樂迷的喜愛以及專業人士的讚揚。樂評人說他是個右手東方、左手西方的天才音樂家;有著蕭邦的氣質,以及德布西的慵懶與優雅;具有George Winston親和而強烈的旋律性,及Keith Jarrett豐富而充滿想像的思考性。他遊弋於古典、New Age、現代、爵士多風格之間,乾淨、空靈、溫暖、恬靜、自然。淡淡流露的文學況味,讓樂曲飄散著人文氣質,樸素、簡靜的創作風格,再現了他自己的心靈世界。

林海的音樂創作中,《琵琶語》可以說是紅遍了大江南北,家喻戶曉。在創作時,林海讓演奏者蔣彥彈奏了琵琶可能發出的各種音色,並由此得到許多啟發。林海運用了各種可能的方式來表現琵琶,他以世界音樂、古典音樂的作曲、編曲手法,將鋼琴,吉他,貝斯等西洋樂器,混合笛子、簫、二胡、三弦等中國傳統樂器,又加上了民族唱腔以及蒙古、西藏、非洲等少數民族元素。從聽到《琵琶語》的那一刻起,一種淒清婉轉的情緒便讓人流連忘返。反復的前奏,將人帶入一種纏綿悱惻的境界,淡淡憂傷的琴鍵聲,加上琵琶獨有的『泣泣私語訴衷腸』之特點,感情就這樣一步一步被牽引,最終讓人沉醉在音樂意境裡而欲罷不能。下面就讓我們先來欣賞這首音樂:
https://youtu.be/sFe31-Jmx-M

《琵琶語》是1=E,這首歌指法簡單、音域也在適當的高度。因為旋律反覆多次,我的二胡加入了二部重奏,添加一些變化。二胡演奏時,心中默唱加強推力,張力要夠。
輕撫運弓、氣息綿長而溫柔,希望能用二胡表達出琵琶的清澈感。我的二胡演奏上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請各位朋友繼續給予指點囉!

絃絃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謹以這首二胡版的《琵琶語》,向林海老師致敬。

========================

林海-琵琶語 二胡版

原奏:蔣彥
作曲:林海
原曲發行:2003年6月1日
二胡錄製:2018年12月31日
簡譜:永安
二胡:永安

1=E BPM=100
656 566765 323
2353 231 71756

35 656 566765 323
2353 231 71756

656 566765 323
35 656 567125 233
513 236 236 4561 763
3236 236 6712 756

一〕656 566765 323
二〕3 2 3
一〕2353 231 71756
二〕6 2 1 7 5 6

一〕35 656 566765 323
二〕356 7653
一〕2353 231 71756
二〕356 21 1756

一〕656 566765 323
二〕6 7653
一〕35 656 567125 233
二〕2356 75
一〕513 236 236 4561 763
二〕2 176 1 763
一〕3236 236 6712 756
二〕2 176 1 753 23

656 566765 323
2353 231 71756

一〕35 656 566765 323
二〕356 7653
一〕2353 231 71756
二〕356 21 1756

2353 231 71756

END

《敦煌琵琶譜》素材運用與詮釋分析-以琵琶曲《高窟餘韻》為例

為了解決琵琶演奏方式的問題,作者劉又慈 這樣論述:

琵琶曲《高窟餘韻》是筆者取自莫高窟中《敦煌琵琶譜》之素材創作而成的樂曲,莫高窟位於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及歐洲的重要道路上,在此高窟中乘載著歷史的痕跡,也記載著東西方重要的藝術文化。本文章透過對作品的詮釋與分析,探討敦煌藝術,並對《敦煌琵琶譜》做整理與介紹。 《敦煌琵琶譜》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藏經洞中,1900年守護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無意間在編號16的藏經洞甬道中發現被砌封已久的石窟,此石窟後編號為17,石窟內蘊藏書籍、經卷、織繡、壁畫及塑像等文物。1908年法國探險家伯希和將其購至巴黎,現收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包括伯希和編號的P.3539、P.3719、P.3808三卷。其中於P.38

08的經卷《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講解經文》背面,包含了保存較為完整的二十五首樂曲手抄譜,前人根據樂譜上的筆跡將樂譜分為三組,並推定出各組的定弦。 琵琶曲《高窟餘韻》樂曲開頭運用聲響技巧描摹出高窟位於沙洲中卻依然屹立的傳承精神,樂音的線條則是運用《敦煌琵琶譜》中第一組樂曲之定弦及音階貫穿樂曲,以起、承、轉、合的概念及琵琶指法的變化,描繪出高窟中豐富的歷史文化。筆者透過琵琶曲《高窟餘韻》以現今的琵琶演奏方式及藝術表現思維,連結塵封已久的《敦煌琵琶譜》,呈現出別具一格的敦煌樣貌。

日本的佛像與寺院(插畫版完全指南)

為了解決琵琶演奏方式的問題,作者日本の仏とお寺研究会 這樣論述:

◇⊱—代表性的138尊佛像、45座寺院—⊰◇ 透過插畫探究各尊佛像的主要特徵與寺院名勝的觀覽重點!! 走訪日本名勝景點,最佳旅遊隨身導覽! 理解日本佛教文化與建物古蹟,就從這一本開始!   參訪日本各地的寺院、參拜佛像,會有「上癮」的樂趣。   然而,每每一進入寺院:   「那尊佛像有什麼特徵,又會帶來什麼利益功德呢?」   「寺院內有好多建築物,到底有什麼不同呢?精彩之處在哪呢?」   「在寺裡看到過,但其實不很瞭解,這到底是什麼?」   「這個寺院的起源是什麼?為什麼供奉那尊佛像?」   相信許多人腦中應該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問題吧!   本書藉由全彩插畫,透過簡單易懂的方式說明,從

日本寺院裡供奉的佛像,到各寺建造的起源、各建築物的名稱與製作方式,以及諸尊佛菩薩帶來的利益功德、觀賞重點等。帶著本書遍訪佛像、寺院,相信您的世界將會更加開闊喔! 本書特色   運用彩色插畫呈現各類型佛像的特徵,讓讀者快速掌握辨別的要領;精要介紹供奉各尊佛像的知名寺院及其歷史,除了理解日本佛教及延伸文化,更是日本旅遊走訪各地最佳的導覽手冊。  

從我的作品談琵琶音樂的創作

為了解決琵琶演奏方式的問題,作者劉欣宜 這樣論述:

琵琶的音色、指法、與時間觀是在寫作琵琶音樂時必須了解與掌握的特色;研究者本者對琵琶音樂的熱愛,在汲取傳統的精華與加入創新的想法中取得立足點,希望透過文獻的研讀與創作的實踐,在研究與分析之後,研究者將所理解與發現的寫作技巧做有系統的整理與探討。